人们热衷于购买名牌产品,特别是奢侈品,他们的心理是什么?本质的诉求又是什么?
美国学者杰弗里·米勒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认为:人们消费的本质是炫耀。当然这个观点并不是代表所有的人的心理状态,但是可以代表大多数人自己也许都还没有意识到的本质诉求。
经常听说有人几个月吃泡面,省吃俭用,为了买一个LV的包包。这个包包原本的作用是用来携带随身用品的,但是曾几何时,它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它的现实中的实用价值,它更能代表的是主人的身份地位,社会阶层。这个女生带着这个包包出入公共场合的时候,可以昂首挺胸,自信的约等于骄傲。同样一个女生,如果让她背着一个20块钱的包包,她可能更情愿把自己深藏起来。这就是,她在消费一个LV包的时候,把消费定位成了炫耀。
任何一个社会,阶级分层都是很明显的。人们都挤破了头往上爬,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资源的重要,人脉关系的重要。为了跻身上流社会,人们无不在等待一个突如其来的爆发的机会,争取到更多机会,人们不遗余力的包装自己,消费理念跟随着这个诉求从未改变。
衣着装扮要名牌,出入的场所要能够入流,甚至乘坐的交通工具也要证明实力的,类似于要乘坐飞机的头等舱。就算是日常的生活当中,汽车远远超出代步的功能,奔驰、宝马、保时捷等高端汽车,就像一个符号,宣言我们的社会层次和追求。很多人认为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汽车上面的标志,而不是汽车更好的安全性能,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各类参数。
然而,随着人们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这种观念也会悄悄地改变。比如在发达国家,所谓的奢侈品并不像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受到追捧,甚至有些品牌,撤销了奢华的展示柜,走进了自动售货机等大众的消费场所。人们更加注重品质和实际需求,在互联网技术催生的自动售货机可以买到各种我们心目中的所谓名牌轻奢产品。
在日本,更合是如此,人们追求的是实用,舒适,甚至,商品上很少体现品牌LOGO。在汽车消费方面,日本人更是根本不CARE什么品牌,甚至,公司的经理,高层领导,包括董事长,都有可能开的是本国的国产普通汽车,或者干脆就乘坐公共交通。人们不再热衷于高档场所的购物,更加习惯在大街小巷的自动售货机购买必需品。人们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但不去炫耀什么,还倡导人际关系断舍离,踏踏实实过生活。
在提出“消费的本质是炫耀”的观点时,曾经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但时隔多年后,一切都在悄悄的变化。很多人的观点发生了转变,躺平,已经是越来越多人崇尚的生活方式。
究竟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其实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