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到底是什么消费心理?我们有时候并不去想这个问题,不知道自己消费的真正目的,很多时候,都是跟着感觉走。
在物质贫乏的时期,人们消费为了温饱,吃饱穿暖,是最重要的,人们还无法顾及到其他的层面的东西,人们追求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民种田,经济作物收获了之后变卖成货币,然后去购买自己需要的其它的生活物资。工人做工赚钱,购买粮食衣服等用品,消费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进入小康之后,人们的消费观念,就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人们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消费的本质是炫耀。一开始,人们的理念是追赶,也就是说,你有的东西,我也要有,大家都有的东西,我一定要有。比如,大家都买了冰箱彩电洗衣机,那么我也要有,这个曾在一段时期作为婚嫁的条件提出来,结婚就要有这些。更有甚者,这些东西,哪怕你是借钱也要买到,在婚礼当天,由大红绸缎盖着,在众目睽睽之下,招摇过市,赤裸裸的炫耀:我也有。
进一步的消费心理就是,商品符号的意义。同样是一个包包,在消费市场上的符号的意义代表了人们的社会阶层,在大众的心目中,普遍是认这个的,你是背着一个200块的包包,还是十几万的爱马仕,足以说明大家的社会阶层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手表的价值已经不是报时准确了,而是,什么档次的手表,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汽车,几万的代步车和几百万的汽车,不是能否将人们快速的带向远方,而是彰显了车主的个人成就和品味,赤裸裸的炫耀:我的更好。
消费,最初感觉是指向商品的,物质的,后来,商品的使用价值逐渐被服务体验感超越。最初体现在消费场所的不同。人们可以在街边的小摊吃一碗馄饨,也可以到高档场所去消费一次同样口味的一碗馄饨,很多人愿意付出几倍的价格去消费,获得这种非凡的体验感。
我们买个菜,可以在乱哄哄的菜市场,也可以在干净整齐的无人自动售菜机里优雅地刷手机购买半成品的蔬菜水果,整理的齐刷刷,灯光一打,无比诱人。单是在自动售菜机面前一站,时尚感就油然而生。当然也可以在高档的量贩式大超市,画着精致的妆,穿着时尚的衣服,推着宽大的手推车,慢慢悠悠的挑选。
消费的过程本身就有不同的体验,就得到了不同的需求的满足。不得不说,人们的追求不同,对消费的兴趣和理解也是不同的。
消费心理,值得去深入研究。不管是什么商品,如果对消费心理把控好,永远都不缺乏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