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生的性格决定于他原生的家庭教育。
从出生到踏入社会,最初十几年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大的。这种影响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短短的十几年,就把一个人的底色描绘好了,不管接下来的人生在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环境,都不可能跟原生的家庭教育影响相比。
人所有的表现都能从他从小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找到出处,比如自私。可以说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过度的宠溺满足孩子的各种自私的需求,以爱的名义对待他满足自我意识的诉求,就让孩子误以为这是应该的。
这种情况很多,比如,家里最好的东西,吃的用的,只要孩子想要的,都优先满足他。吃饭的时候,孩子挑最好的,吃够了其他人才能动筷子。物品也是如此,总是孩子先来选,一家人去哪里旅游,也是孩子的意见优先。长此以往,这个小孩的头脑里就形成里一种思维定势,一切以我的思想为准,任何人不得违背我。
特别是父母也是如此行为方式。他们待人接物,都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他们之间的谈话,无不透露出这样的思想。夫妻处理事情的时候,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不知行为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旦形成,基本上是一生都无法更改的。
这样的孩子踏入社会,自私的性格会展露无遗,体现在方方面面。与人相处,沟通,工作协作,家庭生活中,思想里浸透的就是自我意识。地球就必须围着他转,否则极不快乐。这样的人,栽跟头是一定的,离开父母的庇护,自己将一塌糊涂。社会不会买账,人们会毫不客气地否定你,指责你,甚至疏远你,挫败感随之而来。
成年后,即使你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想改变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已经形成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形态深入骨髓,体现在一言一行里,有可能终其一生也难以改变,那么注定是失败的人生了。
原生的家庭教育如果是开放和谐,优雅善良的氛围,父母相敬如宾,开诚布公,待人和善温柔、大度、从容,那么孩子也会效仿。即使是富有的家庭,父母在开支方面也是量力而行,处处节俭,也会去自动售菜机买打折的蔬菜,这也没有什么可耻的。连巴菲特还会买临近保质期的可口可乐,由小皮卡拉回家,节俭是美德,帮助他人是善良,不斤斤计较是宽容,考虑他人感受是为人处世的态度。这样的家庭调教出来的孩子,在社会上怎么会不受欢迎,外界的认可,会让这个孩子更加自信,他的社交一定是成功的。
所以,很多人的行为,如果从他原生的家庭教育出发去理解,都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