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媛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家里有个太太的会客厅,就是在家里有个公共区域专门用来招待社会名流的太太们,时不时的来一场聚会。在当时就衣食无忧的上层社会,这是走在时代趋势前端的举动。放在当下,这种“太太的会客厅”随处可见了,笔者熟识的一位大学老师,也把自己的家打造成“某教授的会客厅”,一拨拨儿学生造访老师的会客厅,每当周末,这里热闹非凡,吃喝玩乐,打发一天的休闲时光。
“会客厅”,就是一种社交场所。现代中国的农村,也可谓是衣食无忧的,人们在劳作了一天后,就会选在一个哥们儿家作为大家的会客厅,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来聚会的人稳定在大约十几人左右,其乐融融。人们经常在一起吃吃喝喝,从各自的家里带来水果,各种稀奇古怪的特产,或者就是谁家的一只羊拿来宰杀了炖了大家来吃吃。“会客厅”成为了人们的乐园。在这会客厅里,人们互相交流见闻,碰撞思想,开玩笑,打闹游戏,这就是人们生活里必须的部分:社交。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真正需求不再是基础的吃饭穿衣了。更多的追求是生活里面除了生存的部分,除了活着本身的意义,就是幸福。幸福的来源在于社交,社交的基础是共享。
人们从孩提时代就无比的需要社交,众多的儿童乐园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那里提供了孩子们喜爱的玩具,更提供了孩子们需要的伙伴儿,把玩具买回家自己玩儿哪有大家一起玩儿来得开心。学生时代,人们就建立了自己牢固的社交圈子,在那里,孩子们有自己的小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踏入职场,职场精英的共享娱乐场所非常多,大家一起去KTV,一起酒店聚餐,一起去度假村开会,一起搞拓展活动,一起去咖啡厅聊心事。
到了老年,这种共享场所的需求似乎更强烈。退休后的生活,平淡从容,人们会越来越意识到之前的私有概念落后了,更有意义的是活在当下。人们更愿意在自己能够自理的时期,有一些可以相处的朋友,大家互相照顾关心。他们更愿意到共享公寓生活,在那里就是一个小社会,生活便利,到处都是自动售货机,销售各种生活必需品,医疗也很方便,医养结合,常规的医疗条件齐全。谁也不想做独居老人吧,在这里,属于共享空间,人们即使是独居也是相对的,因为有公共的服务,人们每天都会被关注到。这里是更大的会客厅,有老年大学的各种分支专业。
在社会进步到一定水平,人们就会越来越意识到,更高层次的追求其实就是这些,会回归到人类本来的喜好,群居。